前几天,收到刚上大学的外甥女的来信,觉得很有必要好好回复一下,也给刚读大一的学子一些建议。结果一写就不能停下来。当然了,这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主流。
舅舅啊
刚到大学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东西想问问你,过来人嘛
觉得什么都好象很多规则需要去知道,明规则,潜规则。本来想好好规划下自己的人生,大学的开始就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但是发现自己现在很茫然很茫然。
1,
我读一个本科是肯定不足够的,所以在考虑研究生的问题,也许看起来早,但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嘛。恩,我的专业毕业后再考一科就可以拿加拿大CGA的会计资
格证书,然后大概考3科就可以拿ACCA,就是说国外公认的证书都可以完成。我准备的是大学完一定拿到证书,然后研究生就读金融或者其他专业。恩,读研究
生分三种情况,一是本校保研,这个需要关系,需要平时在学生会努力,但是我们专业很累。二是考出去,考其他城市的研究生,但又存在确定好学校好专业的问
题。三是出国,我觉得这是我最理想的,中国的本科教育水平是全球不可否认的,但研究生在外国会更有发展前途吧,并且对我学习双语进外企也有大好处的,但是
我必须要考奖学金或者公费。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对外国的学校,招生形式的确都是一无所知。
2,大一的学习是最基础
的,也是最轻松的,但是我也感觉到压力了,我们专业的人的确都是高手。据说大二大三也会更有高三的感觉。但是我想适当锻炼一下自己的干事能力,现在担任新
班级的生活委员,准备大一下加入会计学院学生会。我怕自己不能权衡好工作与学习,因为工作干的好除了锻炼,还可以加分,保研。具体问题是工作与学习兼得该
怎么办。
3,高中老师总是发很多很多参考书,只有做不完的,但大学是没有参考书做,自己买也很麻烦很茫然,以前的学习方法貌似都被打破了,不知道怎么学习。具体问题是学习方法。
恩,你的时间也多宝贵的,不多打扰了,谢谢你了
-------------------------------------------------------------------
佳佳:
收到你的邮件是舅舅刚从四川出差回来,忙了一整天正头昏脑胀的时候。没有马上回复你邮件,是因为自己也早就想给你写这样一封信,正好可以整理一下自己这样几十年来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和你共享。
首
先,我要祝贺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就这点你就比舅舅厉害多了。想当年,舅舅只能靠保送才能上所普通大学,呵呵。不过,过段时间你这种身在名
校的感觉也许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当年一样,没有上大学觉得要是能上一所最差的大学也可以,上来大学又想上重点大学。后来接触到的清华、北大也有学生是类
似的想法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感受是相对的,要比较只能和自己比较,不能和别人比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不能因为现在是在全国同类专业最好
的学校就一定前途无量,也不必因为没有进清华北大或出国留学而心存焦虑,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广泛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深入思考、能够主动
地地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哪怕逃掉无用的课(例如你用两天就可以学完的书有些老师居然要讲一学期),那么收获是必然的。
在
前天晚上,我当年在中学当老师的同事聚会,一位老师谈到我的成功原因,说是因为我能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为外界所干扰。想想也是啊,当年我在成都
那样的环境中都没有去喝茶、玩牌,成都所有的景点都没有去过,甚至作为领导的他们安排的一些工作我都没有认真去做,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学生心理辅导和计算机
软件编写,当时没有意识到,现在他说起来我觉得很有道理。再追溯到上大学期间,没有人不会打双扣(玩扑克),而我却没有,以至于寝室的人都以为我不会,其
实你舅舅在家里比他们玩得多,这你是知道的。当时我的兴趣一方面在学生会工作,另一方面是广泛涉猎,军事、地理、化学(当时还策划用表面活性剂的知识去开
家洗衣服厂)、计算机、古诗词,平时吹笛子、打篮球、弹吉他、做家教。特别是在大四从学生会主席的位置退下来后24小时呆在宿舍编写心理测试软件,让师弟
们还以为我提前参加工作的经历,一直认为是舅舅人生的宝贵财富。当然,这些经历到现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果当时能够围绕专业来选择学习重点、做一些探究
性学习的话,现在也许会更好(不一定是钱更多,但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会更大)。
然后我要说的是,刚上大学,觉得“很茫然、很
茫然”是很正常的。不一样的上课方式,不一样的学习内容,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就像你说的,连买参考书都很不一样。我们说的不一样是和你在过去的十二年里的
学习生活所比较的,这样说来,你该轻松一些了吧,呵呵,过了十二年的生活突然有了变化,茫然该有多正常啊。同时,读了你的信,觉得很欣慰,知道你在思考,
相信给我写信,也是你寻找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吧?呵呵,我们佳佳真不错。别说你现在茫然,舅舅在参加工作一年后都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道路、发展的方
向究竟在哪里。幸运的是当时我遇到了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季大海先生,他告诉我他在35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发展方向在哪里,但他一直在积累和寻找,而认识我
的时候他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学家。听了他的话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开始专注于自身的积累,专注于每天做了什么事情,所做的事情是否前后连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
趣爱好……现在我才明白,人生是应该有目标,当目标不清晰的时候就先不管它,用自己比较稳定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掌舵。
大学开始想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寻找努力的方向,很高兴你能够有这样的觉悟。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仅供你参考,因为毕竟你今天要面对
的和我那时有很大的不同,我所谓的经验就像一件不合时宜的旧衣服,完全照搬似的穿在你身上会是什么后果啊······面对各种各样的建议,要有自己的想
法,根据实际情况和真实的自我有所取舍。
1、 明规则,潜规则
这
是你在信中第一段提到的,很模糊,没有仔细展开,我想你描述的是一种大概的感受,是个宏观问题吧?我猜,就是不知道到底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被禁忌的。
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你的处境?我认为,规则实际上是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以我对你的了解,和老师、同学相处你都没有问题。那么,对于学校中或社会上模模糊糊的
所谓潜规则,你可以不必去理会,那都是留给那些没有出息又幻想收获点蝇头小利的人的“规则”。例如要和老师搞好关系成绩才会好之类的。读大学了,成绩高低
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掌握没有。和老师关系好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学习水平高低的体现。如果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即使都给你打满分还是没有用的。
2、 考研
这
是一个有关学业规划的问题。你说自己读一个本科是不够的,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读本科也好、考研也好,都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是
为了拿学位。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社会世俗眼光的问题。以前曾经用这个话题和一些老师讨论过,这些全国最顶级的心理学家们认为:真正的人
才是在本科阶段培养起来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北京,舅舅接触到众多国内外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后、博士、硕士
和本科生,也在招聘的过程中认真去思考过他们能力的差距,得到一个结论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得最前沿、最系统的各种知识,人的能力的差距
不是体现在学历上,而是体现在方法和意识上。在我国现实社会培养出来的硕士和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多了点研究方法、硕士和博士的区别在于治学意识上有了严谨和
认真的成份。而这点,受过良好本科教育的学生也是可以具备的。相反,如果没有这样去思考和行动,即使博士毕业,你也还是本科生的水平。那也是为什么那么多
硕士博士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自己专业完全没有关系的原因。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舅舅倒觉得你可以不用这么早就下一个这样绝对的结论,先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去
适应大学生活,静下心来踏实的掌握本科阶段的知识,到大三的时候,那时你肯定不是像今天一样茫然,并且也知道的更多,再来考虑也不晚。
3、 出国
有
这样的想法很好,既然知道自己不知道相关的资讯和信息,那么就去找,现在媒体和相关的培训机构都很发达,学校也好,招生形式也好,相信你可以找到渠道了
解。对了,推荐一本书给你,《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是一位叫土一族的母亲写她的女儿在国外学习金融的经历,先了解一下。需要说明的是,出国不是目的,出
国之前一定是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东西而国内无法学到。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自己出国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考虑奖学金什么的。前次有几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想要合
作,我觉得她们有点出去纯粹是浪费青春。当然也有出国回来带来了真正我们需要的先进做法和科学体系。
4、 考证
对
于你的专业我不懂,不过从你的信里可以看得出你是想多考些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可以肯定的。据我所知,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职场上同样,不
仅仅要求从业者有着严谨的工作习惯,更要有缜密的判断,甚至正直的人品。多方位了解政策变化及公司的发展,从而帮助组织随时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合
理的规避风险。更有,在一些比较大的组织里,通常一个项目上马,或者收购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财年结算,决策层都会把账目上的数字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依
据,这也是为什么你在新闻及各类调查里到处可以看到数字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字是理性决策的象征。考证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学习、积累和整合的过程,
但绝不是目的。我们的会计中,有一位中专毕业,只有会计证;一位经济学硕士,注册会计师,工作经验都一样长。工作中我更信任(能力方面)中专毕业的会计,
因为她更仔细、更肯干,实际工作效果也更好。而硕士那位还曾经因为工作失误让公司承受损失,因此,做会计专业是前提,态度更重要。
这
里我也会给你一个提醒,通过数字来理性决策,当然是建立在缜密的判断的基础上的,可是千万不要忘记,前提是正确判断需要一个清晰的账目。不难看到,无论是
判断力还是清晰的账目,都来自经验。相信在学习期间,争取一些实践的机会,对你会大有帮助的。当时建议你选择会计专业,也是考虑到金融更侧重宏观,而会计
则相对更加具体,上市公司的CFO无不有着深厚的会计背景,才能够对组织的发展做出更理性的建议和更精准的把握。同时,即使是做金融,类似之前投资银行做
的资产重组、并购之类,也需要你看懂各种各样的报表,才有可能从中筛取想要的信息。(当然,金融海啸之后,你也知道,华尔街不存在所谓投资银行了。)很多
成功CEO都是学经济出身的,舅舅学心理学,经营公司存在先天缺陷,哪天上市了说不定还要请你当顾问呢。
5、 说说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锻
炼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分清轻重缓急就好。与人相处也是很重要的能力,要与精英人士为伍。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知道,幸运女神不会一直把一个人背在背上,
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善于从周围人身上发现优点,并努力把它变成是自己的,就好。同时,你也在为自己将来积累资源。当然你要知道,舅
舅不是鼓励你做个“势利”的家伙,而是敞开心胸,寻找那些真正认同你,同时你也认同他们的人来交往,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提高。处理得当,这将是你前进的推
力,而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了。
经过了高考的选拔,在新的环境里势必还是要分出个一二三来,肯定会有压力,况且你又是在这样一
个品质较高的专业里。不要怕,压力那么大的高三你都坚持下来了,并且有了这么好的成绩。考试之后,你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你在考试期间为了不让他们担心,一
直笑呵呵的,告诉他们你自己感觉发挥得不错,结果和同学打电话的时候才说考语文的时候自己有多紧张、多紧张。我们都很感动,为看到小小的你是那么坚强,勇
敢的承担着自己同时作为女儿和一名高考考生的双重责任。我们都很自豪。
不要把大学学习去和高中比较。那时候的目的就是高考,
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决定了的,无法更改。而进入了大学,则是自我成长的机会来了。我只所以一直强调专业和兴趣,那是因为这样做不仅能让自己能学到很多东西,
而且不会累。大四那年,我每天坐在电脑学习的时间是18小时,出来上厕所,吃饭都不出门,毕业了同学什么时候走光的都不知道,没有感觉到辛苦;60周年校
庆我回去演讲,有老师问:“孤身一人去北京创业,一定很辛苦?”我说:“一点都不辛苦!”我那是真话,虽然那几年我每天工作到夜里12:00,一年几乎没
有休息一天,连大年30都和程序员在办公室编写程序,但确实没有感觉到劳累。因为那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在那样的学习、工作状态中你的舅舅在自己的领
域体验到了成就。
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一些学生社团活动是可以的。尽管会占用你很多时间,但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时间本身就是一种
能力的锻炼。作为过来人舅舅给你提两点建议:一是给自己时间做好规划,做到心里有数;二是发现身边优秀的人才大家共同进步。不用考虑因为工作干得好有保研
或加分的因素,而是考虑是否把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协调好了,是否把自己应该干的工作高效漂亮地完成了。这中间培养出来的能力才是你终生受用的。
6、 关于学习方法
你
也说“以前的学习方法貌似都被打破了”,貌似,对吧?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学习方法的精髓都是一样的。英语还是要多读多写多用,具体的科目呢,在了
解了基本概念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可以做做书后的题或自己模拟一些情景来做,然后再寻求提高。做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说到这
里,要提醒一下哦,这可是我们专业的学习方法哦,我和你可不是一个专业的哦,呵呵,还是要多和老师沟通,请教一下高年级的学长,相信会有不错的收获,多
想,多看,找一条有佳佳特色的学习方法哈。本科阶段是一个人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首先要知道你将要从事的行业是什么吧,所以还是入门阶段呢。
7、补充几点大学里需要注意的
关
于同学关系:同学资源是后期发展的源泉,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不一定迎逢,但一定是无私的帮助。不必为了入党、评优、评奖学金什么的去计较个人得失。这
个估计真正做起来比较难,但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不必苛求。记得有一年因为评优的事情我认为不公平,打电话到你家,一听到你爸爸的声音觉得好亲近,也好像
哭。现在想起来,出来那份亲情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又算什么呢?当年得到的一大箱荣誉证书都不知道放哪里去了,连毕业证和档案都不知道放哪里了,可是现在在
心理学领域里又有谁说舅舅不行呢?连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评委面前都会说我们好。倒是当年相互竞争的同学现在天各一方,一起风雨同舟的同学现在相互支持,成都
市一千多所中小学校全部使用我们的软件建心理档案,开创全国先例,有多方面原因,但我师弟、师妹默默的支持非常重要的。
关于英语和计算机:英语和计算机是工具,能用好就行,不需要非得考高分。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读大学,不需要去应付老师的作业,不要担心补考或得罪老师,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
上
班开始写这封信就无法收手。舅舅说的只是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很多理想的成分在里面,不一定完全正确。记得有一次我在看《读者》的时候,看到一些讲人生、讲
赚钱的文章觉得很不认同(当年我是很信奉的),觉得那是一些人需要稿费的无病呻吟,就像舅舅当年写了那么多现在看起来十分幼稚的文章一样。现在一切都有了
的时候,才会明白要真正达到一定高度应该怎么去做,这点也许会太苛求于你,你从小就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自己把握就行了。
祝:天天开心!
幺舅舅
2009年9月23日8:50-12:24